2015年8月13日凌晨時許,1條讓人痛心疾首的信息在朋友圈刷屏:天津港發生大爆炸,騰起巨大的蘑菇云,傷亡不明。
隨后,經過媒體的報道,進一步證實了:8月12日晚間11時30分左右,天津濱海新區一集裝箱碼頭;芳b箱發生爆炸。截止13日下午1點,共造成4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官兵;住院治療520人,其中重癥傷員66人。在滅火過程中發生2次爆炸,導致部分現場人員被困,目前仍在全力搜救。相關企業負責人已被控制。
天津港爆炸案讓人心痛,心痛背后更應該反思:這種災難是否可以避免?
近年來,中國發生了多起因為管理疏忽大意、儲運不合規、配套設施老舊等問題引發的危險品大爆炸事故,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比如中石油大連石化公司儲存罐著火、山東青島中石油燃爆事故等等。
每次發生此類災難時,我們的媒體報道方向總是受災多么的嚴重,領導多么的及時趕赴現場救援,表示全力搶救傷員,吸取經驗教訓。然后還要特別說明家屬情緒穩定,最后幾個月后媒體再通報下因為事故被處理停職的各級領導,如此皆大歡喜,一輪完美的救災善后報道就此結束。
筆者很擔心,天津港大爆炸也會如此。比受災更痛心的地方在于受災之后,很多人沒去從根源上找問題,并且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的手段去解決,去防治未來可能發生的隱患。
直到今天,災害出現后,我們國內主流的觀點還是強調“通過人的思想和意志”去提高警惕,減少問題的發生,往往把問題的原因歸結于管理疏忽和麻痹大意,我們國內的廣大危險品運輸企業給管理層和員工灌輸的意識也是如此。我認為,這是一種延續了幾十年極為錯誤的思想,與其單純的從“人”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還不如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減少人力參與的環節,提升信息化操作步驟,利用以大數據和云服務為基礎的信息系統去建設一套完善的解決方案。
沒錯,就是解決方案!解決方案這個詞匯在歐美國家多個領域已經應用的非常嫻熟,而國內不少企業經營管理者卻不知道為何物。事實上,中國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行業,甚至每一個企業和機構都需要有自己的一個解決方案體系,來提升整體的運營效率(這個運營效率包含了安全、速度、節能、人力資源優化等等要素)。
今天筆者就結合多年的研究工作,以及在國內外落地的一些港口和工業園區落地的案例,談談如何利用智慧物流和大數據來防患危險品爆炸的事故。
危險品運輸和存儲已經有很多落地的案例
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我國危險品物流行業存在小、散、弱問題,行業正處于變革時期,企業生存發展遭遇困難。但筆者認為不能因為目前落后的現狀,就故步自封,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越是如此越應該盡快引入科學的智慧物流體系。
在化工危險品行業,由于危險化學品具有易燃、毒害、腐蝕等特性,特別是其運輸設備事故不確定性強,是流動的重大危險源。針對這一行業特性,我把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個案例分享給大家“IBM為寧波當地一家大型化工企業的危險品運輸領域,提供了一整套危險化學品公路運輸監控與預警解決方案,通過實現車輛司機管理、實時全景監控、主動預警告警、歷史軌跡回放、數據優化分析、多渠道訪問集成等功能,并結合到電子鎖、移動終端等物聯網技術,真正實現了從人,車,貨,環境路況以及應急處理等多角度,提供危險品運輸一體化監控和預警解決方案。”
上述闡述的這種解決方案,既可以用在運輸過程中,也可以用在存儲過程中,從頭到尾、從監測到防患、從危險分級到解決辦法等等全部涉及,如此可以大幅度的解放人力,而安全性反而可以大幅度提升。
安防物流解決方案一定要多方共舉
上海市道路危險貨物運輸行業協會副會長于向東之前說過一句話:我國危險品物流行業,存在產業環節分割的情況,運輸、倉儲、配送、分銷等各產業鏈條之間不能有效進行銜接,致使危險品流通過程信息不對稱,浪費大量資源,造成企業成本上升,安全管控存在漏洞。
由此可以看出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和各地方各自為政,我們做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一定要多方共舉,各個區域、各級政府部門要進行協作,信息和數據共通共享,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搭建一個半公開的私有云的共享體系。如此方能更進一步提升安全防護效率,從源頭到運輸再到存儲的過程中,360度無死角的做到萬無一失。
國外有哪些先進的經驗可以學習
在美國,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乃至物聯網構造的智慧物流體系早已經應用到各個層面,包括IBM、甲骨文、惠普、戴爾、亞馬遜、微軟等等在內的高科技公司都開展了類似的業務,推出相關的服務和產品。
美國從白宮到民間,都大范圍內應用這些企業提供的服務,多年前就已經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體系。比如通過信息系統解決方案,在美國為防止事故的繼續發生,對危險化學品的設施和裝置,必須執行風險管理計劃條例(RiskManagementPlanrule)。如果裝置在生產過程中含有的危險有害物質多于140磅,那么必須執行RMPs。RMPs詳細描述了關于化學物質的釋放和活性的詳細信息,并由此可以防止化學事故的發生以及應對緊急情況。風險管理計劃條例主要集中于防止化學物質的釋放,降低由于有害化學物質暴露于社區的風險,同時將對環境的破壞后果減少到最低。風險管理計劃條例需要對盛裝危險化學品的容器進行識別,并分析這些化學物質對周圍環社區的風險程度大小,以及對緊急情況的反應計劃。
在德國,所有的危險貨物運輸車輛都安裝了行車記錄儀和衛星定位系統,行車記錄儀詳細記載了車輛出發時間行駛時間和停頓時間而且記錄保持兩年。交通警察經常抽檢司機的行車記錄儀,而且對以往的所有記錄都可能進行檢查,一旦查出司機違反相關規定,就會被記分,分值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迫使司機們嚴格遵守法律相關規定,從而防止疲勞駕駛,這些都有效地預防了事故的發生。